培育发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的5项工作
日前,《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6》正式出版,这是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第二份城镇化年度发展报告。大郑州的发展机遇来了!!!
培育发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的5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同志就《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6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“培育发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”方面有5项工作: 一是编制实施城市群规划,全面完成全国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。今年要编制完成粤港澳大湾区、海峡西岸、关中平原、兰州—西宁、呼包鄂榆等5个跨省区城市群规划,指导地方开展省域内城市群规划编制。 二是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,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。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,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。 三是规划布局中心城市,开展国家中心城市研究。 四是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,增设一批中小城市,研究出台《市辖区设置标准》,继续推进美丽特色小(城)镇建设。 五是推进特大镇扩权赋能,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,允许特大镇按照相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市政设施、公共服务标准建设发展。 这5项工作,就是当前国家层面给予地方层面最大的红利之所在。其中第三项,是含金量最高的,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。 谁会成为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? “规划布局中心城市,开展国家中心城市研究”,这句话非常简单,但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最激动人心的城市发展机会。 国家中心城市,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。2010年2月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《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,明确提出建设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广州、重庆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;去年5月和12月,成都、武汉、郑州也分别入选。 就是说目前已经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有8个,分别是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广州、重庆、成都、武汉、郑州。有媒体爆料,国家中心城市是12个的可能性比较大。即除了北京和上海两个全球城市,还有10个国家中心城市。 如果最终真确定是12个的话,那便还有4个名额。而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的,至少还有沈阳、南京、西安、长沙、杭州、青岛、宁波、厦门等城市。 城市群发展格局显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同志还表示,今年要编制完成粤港澳大湾区、海峡西岸、关中平原、兰州—西宁、呼包鄂榆等5个跨省区城市群规划,指导地方开展省域内城市群规划编制。 截至2017年3月底,我国已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、京津冀城市群、中原城市群、长江中游城市群、成渝城市群、哈长城市群、辽中南城市群、山东半岛城市群、海峡西岸城市群、北部湾城市群、关中城市群共12个国家级城市群。 截至2017年3月底,国务院共批复了6个国家级城市群,分别是:长江中游城市群、哈长城市群、成渝城市群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、中原城市群、北部湾城市群。 “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正日益形成。”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候任理事长肖金成认为,在城市群日益崛起的背景下,对城市群的定义和界定是一项复杂工作。城市群应由相当数量的城市组成,还要以一个以上的大都市作为核心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,同时,城市之间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。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宁越敏看来,城市群必然是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,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不低于1000万的人口规模,各个城市沿着交通走廊分布,同时城市之间具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等。 从灯光图看国家级城市群实力 各城市群实力又如何,我们可以从NASA提供的卫星灯光图中比较一二。 这份图上,最闪亮的两部分区域分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,这也是中国目前最为成熟的两大城市群,而作为传统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除了北京天津之外,其他都呈散点排列,至于新晋的中原等城市群,规模上还不明显。 先来看珠三角,珠三角的城市灯光几乎融为一体,从广州到深圳再到香港澳门,城市的地理边界基本消失。 传统意义上的珠三角城市群只是相对于广州深圳等九市而言,最近提出珠三角湾区的规划,将香港、澳门纳入珠三角城市群。如果能打破行政阻碍,珠三角将以香港、广州、深圳等三大超级城市为核心,跻身世界城市群之林。 长三角:经济实力全国最强 传统意义上的长三角城市群,只包括上海和浙江、江苏等16个核心城市,从灯光图上看,这些城市几乎连成一体,上海与苏州的关系最为紧密。 长三角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。以2014年数据为例,长三角16个核心区城市整体GDP达到了10.6万亿元,贡献了全国15%的GDP,而当年珠三角和京津冀分别为7.8万亿和6.6万亿。 京津冀虽然覆盖范围大过珠三角,但与珠三角相比,除了北京、天津两大超级城市在灯光图上有连接之外,河北的大多数城市都以散点形式分布在周边,这足以说明,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不均衡,还有待努力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个新概念,顾名思义,就是地处长江中游的城市群,由武汉城市圈、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构成。 从灯光图上看的最为明显,这三大区域完全没有连在一起。武汉城市圈灯光亮度最高、长沙区域次之,南昌区域再次之。 从城市灯光图上看,成渝城市群只有成都、重庆两大超级城市,其他都呈散点分布,中间地带尚未发展起来。 不过,相比于有点无线的长江中游城市群,成渝之间人文相近、资源禀赋想通、市场与产业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较强,本来就有良好的一体化基础。在国家定位上,两地也是有意错开。 哈长城市群虽然位列国家级战略,但从灯光图上看,哈尔滨与长春呈现的仍旧是各自发展的模式。两地的灯光亮度还不如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。 不过,东三省面临的真正问题,还不是有没有城市群,而是经济增速持续下滑,人口持续外流。这些问题更亟待解决。 作为最年轻的城市群,中原城市群说到底就是以郑州为核心的城市群,虽然号称覆盖五省30个地市,但核心区基本都在河南省内,外围区域只有山西晋城与安徽亳州纳入其中。 从灯光图上看,郑州与山西晋城和安徽亳州联系并不紧密,不过与省内的开封、洛阳等区域正在连为一体,实际辐射力还只是在一省之地。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中东部,涵盖河南省郑州市、洛阳市、开封市、南阳市、安阳市、商丘市、新乡市、平顶山市、许昌市、焦作市、周口市、信阳市、驻马店市、鹤壁市、濮阳市、漯河市、三门峡市、济源市,山西省长治市、晋城市、运城市、山东省聊城市、菏泽市,安徽省宿州市、淮北市、阜阳市、亳州市、蚌埠市,河北省邢台市、邯郸市5省30座地级市所构成的具有高度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城市群。 截至2015年底,总面积28.7万平方公里,人口1.58亿人,生产总值5.56万亿元,生产总值仅次于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,位居全国第四位,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。 中原城市群是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之间,城市群规模最大、一体化程度最高、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,是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、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,是促进中部崛起、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。 从城市竞争的角度来看,未来全球城市竞争的首发阵容一定是大城市群,世界级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、参与全球经济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空间载体。 一石激起千层浪。2016年12月23日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“十三五”规划的批复》,随后,国家发改委下发《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》,标志着中国又一个国家级城市群横空出世,成为带动国家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。 两指弹出万般音。2017年6月5日,省委、省政府印发《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》,明确提出培育壮大郑州大都市区、建设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、推动省际毗邻地区中心城市联动发展、构建“一核一副四轴四区”的空间格局。加快将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、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、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、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。 这也意味着以郑州为核心城市的中原城市群,与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城市群一样,开始区域抱团发展参与世界城市竞争。 谋事先谋势。《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》提出,要建设现代化郑州大都市区,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国际化发展,既是人心所向,又是大势所趋。 根据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空间布局,郑州大都市区是 “一核四轴四区”中的“一核”,与原来“郑州都市区”概念相比,郑州大都市区囊括了开封、新乡、焦作、许昌四市,这个跨市域范围内的大都市区面积接近1.5万平方公里,人口超过1800万人,这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和核心,担当引领城市群发展的历史重任。 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,郑州有的是底气和实力。 从战略地位来看,中国(郑州)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中国(河南)自贸区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、国家交通综合枢纽示范城市等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相继落地,郑州的国家政策叠加优势在全国城市中屈指可数。 从郑州的政治历史地位看,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,是五帝活动的腹地、中华文明轴心区。早在三千多年前,成为中国商代中期都城。郑州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名片。 从郑州的经济发展地位看,郑州地处中国地理中心,是全国重要的铁路、航空、高速公路、电力、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,国家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。2016年全年,郑州市完成生产总值7994.2亿元,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19.9%,名列全国城市第17位,比上年前移1位,继续发挥着“争先晋位”和“中部求超越、河南挑大梁”的作用。 从郑州文化发展地位来看,郑州作为古代五帝、夏、商三朝的腹地,不仅是中华文明轴心区,也是人人皆知的中国八大古都之一。 展望未来,中原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、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、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,必将在中部冉冉升起;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,郑州大都市区必定会协同发展,在新一轮竞争中鼎立向上,辐射中原,发散出灿烂的光芒。